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熱點 > 憶邵氏影業當年:24小時運轉開工 爾冬升曾抱怨 正文

憶邵氏影業當年:24小時運轉開工 爾冬升曾抱怨

2024-12-29 00:00:47 来源:鹹嘴淡舌網 作者:焦點 点击:228次
憶邵氏影業當年:24小時運轉開工 爾冬升曾抱怨(圖1)
邵逸夫(一排中)與員工合影
     1月7日,忆邵业当怨香港TVB榮譽主席邵逸夫在家中離世,氏影时运享年107歲。转开曾抱與其締造的冬升電視王國和投身的慈善事業相比,邵氏影業四個字對年輕觀眾而言顯得有點陌生,忆邵业当怨但這卻是氏影时运這位傳媒大亨的事業出發點,其飽受爭議的转开曾抱勤儉製片理念也延續到後期的電視劇製作中。

片酬低 人人都是冬升螺絲釘

    曾被稱作東方好萊塢的邵氏片場位於香港清水灣,當年的忆邵业当怨邵氏總部如今已成為發行邵氏老電影的天映娛樂公司的辦公場地,美國人範威廉是氏影时运這家公司的總裁。“在我小時候,转开曾抱在美國也能看到邵氏的冬升影片。而且他所培養的忆邵业当怨一些導演以及橋段對日後的好萊塢電影也產生了影響。比如吳宇森,氏影时运他就在邵氏從助理編導做到導演,转开曾抱在他日後在好萊塢拍攝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很多他在邵氏期間學到的技巧。”範威廉說。

    邵氏片廠在1960到1980年代曾經熱火朝天,24小時運轉,每個星期都有一部影片在此被生產出來。而在被邵逸夫買下之前,清水灣隻是一座荒山。1957年,邵逸夫抵港,成立了邵氏影業,延續其兄長1926年在上海成立天一電影公司,以及邵氏兄弟此前在南洋經營院線的影業爭霸之路。買下這塊場地後,邵氏影城的建造耗時7年。

     通過老照片,我們可以窺見當年邵氏影業和演員宿舍的模樣。盧燕回憶:“當時,從清水灣到九龍要坐一個小時的車,所以幾乎所有演員都住在宿舍裏。那是公寓房子,條件很好,我記得當時我的公寓有兩三間房間,兩個洗手間,公司還給我請了一個傭人。”當然,住宿舍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日夜開工。“當時我的工資不多,而且我後來了解下來還比別人少。而邵先生給的解釋是,反正儂歡喜拍戲麽(上海話)。”盧燕說。有趣的是,麵對大眾講話時一口流利英文的邵逸夫,在和員工就工錢討價還價時卻常常一口上海話。因為主演《梁山伯與祝英台》大紅的港星淩波回憶,在向老板要求加薪時,邵逸夫回答:“淩波啊,儂看我嘸麽銅鈿啊(你看我有沒有錢啊)。”

    在當時,邵氏的產片量很大,而之所以能夠日夜不停運轉的原因在於,邵逸夫完全拷貝了好萊塢大製片廠的工作模式,這也意味著演員和導演隻是整個產業中的螺絲釘。“當時,邵氏有足夠的製片、編劇、演員、發行人員。”盧燕說。兩天前剛拍完的片子,兩天後就能上映;片場製度也頗為完善,從創意、開拍到培訓一應俱全。演員因為看中平台的實力而樂意忍受低薪,比如惠英紅,“當時我每個月隻有600元,在別的公司可能有1200元,但是在邵氏待一年,一年後就是10000元和1200元的區別。”但也有人深感壓抑,比如曾在邵氏呆了十年的爾冬升,“當時非常不開心,因為感覺自己連一個棋子都算不上,隻是道具而已,完全沒有選擇沒有自由。上麵說要拍什麽要怎麽拍就必須怎麽拍。”

審時度勢 創新電影類型

    在邵氏成立之前,香港的電影分成粵語片和國語片兩個截然不同的陣營,前者被人稱為“七日鮮”,粗製濫造,但受歡迎;後者製作精良卻曲高和寡。邵氏必須在兩者之間作出抉擇。而最終實現“邵氏出品 必屬佳片”這一口號的是導演李翰祥出品的一係列戲曲電影。當時,傳統戲曲的觀眾很多,大家都對能夠在電影院裏看到戲曲感到興奮。淩波回憶,當年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獲得了空前的成功,甚至有台灣觀眾看了一百多遍,“我們當時在台灣宣傳,坐敞篷貨車遊街兩個小時,嘴根本閉不攏,這裏叫你梁兄,那邊叫呆頭鵝,後邊又叫淩波,每一個你都得揮手微笑。”

    然而在邵氏如日中天時,1963年李翰祥因為和邵逸夫理念不合而離開。次年,邵氏台柱林黛因感情受挫而自殺。邵逸夫麵臨巨大危機,但他並未放棄。在那段時間,他看了大量片子,很多是日本武士片,希望從中找到新的電影類型。最終,他找到了,那就是武俠片。張徹、楚原和胡金銓以三種不同的風格成為邵氏這一時期的領軍人物。“在此之前,沒有人對中國文化這麽感興趣。”盧燕評論說。而實際上,在務實的大製片廠製度之外,邵逸夫對於電影的熱情和勤奮也是締造邵氏奇跡的一大原因。據淩波回憶,邵逸夫不僅因為要尋找電影新類型而看大量影片,實際上,看片是他每天的必修課,“當時,整個邵氏影城每一天拍的每一部片子的毛片,邵先生必定會親自過目,並且告訴我們哪些是拍得不好不要的。你可以感覺到他對電影的喜愛和熱情。”

    然而,到了上世紀70年代,邵逸夫曾經的下屬鄒文懷出走,成立嘉禾影業並簽下李小龍,對邵氏造成了不小的損失,邵逸夫一度對此手足無措。而最終將邵氏帶出窘境的則是李翰祥的回歸,這位離開邵氏8年到台灣單幹的名導彼時處境尷尬,他發現拍戲和經營到底是兩回事,在當年受訪時,他曾說出頗為令人心酸的話:“我們不是失敗,隻是賣的錢總是看不到。剛開始,投資方跟我們簽的合同給的費用很高,以後每一年都要改合同,一年比一年低,四年都不結賬。”最終,公司因經營不善而倒閉。於是,邵逸夫請李翰祥吃飯,主動拋出了繡球。“我們首先要爭取票房,還要爭取老板的支持。”回歸後的李翰祥說。隨著《傾國傾城》、《瀛台泣血》等影片的推出,邵氏重振雄風。

    但伴隨香港電影新浪潮的興起,邵逸夫敏銳地意識到已經不可能和新的電影公司競爭,此後,他選擇轉向電視,在電影業功成身退。但其電影製作迎合市場、製作費用節儉的風格也延續到了後續電視劇集的製作當中。
作者:焦點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