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主演張藝謀執導的電影《歸來》後,陳道明一待就是一年多,從未接戲。談及原因,他解釋說:“其實一年來看了二三十個劇本,太市場化、太票房化,沒點兒生活氣息,甚至不堪入目,所以幹脆不接戲。” 回顧上世紀《冰山上的來客》《新兒女英雄傳》等經典電影,奔放的情感力量、奇特的藝術效果、創作合理的劇本情節、精心考究的後期製作,讓陳道明難以忘懷:“那時候拍一部電影是多麽認真的一件事。” 反觀現在,“有時代情懷、反映一代人記憶、符合‘影視想象功能’的作品少了。”在陳道明眼中,沒有所謂“文藝片”和“商業片”之分,“文藝片不一定就沒市場。好片子就一個標準:文藝片像商業片一樣好看,商業片像文藝片一樣有情懷。沒人看,是因為我們沒拍好、是創作者無能。” 與一些知名演員動輒參演100多部影視作品的經曆相比,陳道明從事演藝事業以來,總共也就接過50多部戲,其中還包括像電影《建國大業》中不到一分鍾的“龍套”出鏡時間。 “中國電影發展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市場有了、規模上去了,可內容和質量亟待提高。”陳道明說,“死盯票房,影片勢必缺乏文化基因、核心價值。電影人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燒快錢、不能唯票房。抽時間靜下心好好想想,電影為何要拍、為誰而拍。” 上市潮:難道不搞“借殼”就沒有發展? 近年來,“借殼上市風”“資本並購潮”“炒作地產熱”等“文化資本化”現象風起雲湧、如火如荼。 對於股票投資、上市並購、金融理財,陳道明說自己根本沒這能力、也沒這腦子:“很多人無數次勸我加入,但我根本不懂,也消化不了,還是踏踏實實拍戲吧。” 當前,不少文化公司紛紛上市讓陳道明想不明白。“無論公司規模大小,都在做‘上市夢’,都想辦法借殼上市創業績,之後再轉賣,搞得很多投資方不投拍電影而轉投文化資本市場了。”他歎息道,“當‘借殼上市’成為文化公司的‘同一個夢想’時,不知還能有多少人安心從事劇本創作,我們的文化還怎能結實?!”陳道明說,電影既是流通商品也是精神產品,文化傳承是電影人首要考量的因素。“而現實中,我們更多考慮如何帶來商業價值、如何抓住觀眾眼球以鞏固自己的商業地位。如此這般,還如何推陳出新?如何湧現精品力作?又能留有多少價值?” 沒教養:難道不吸毒品就無法減壓? 近年來,一些演藝界人士因涉毒被曝光、被刑拘、被判刑的消息屢現報端。一些吸毒者自稱“壓力大,借吸毒減壓。”
對此,陳道明發問:“現代人誰沒壓力?難道隻有你有壓力?你壓力有老百姓大嗎?” 陳道明冷靜了一會兒又說:“演員,比普通老百姓掙得多、社會關注度高,要非說有壓力,也是在名利場想出名、想風光的壓力。用壓力解釋吸毒,純屬借口。” “我們從藝者要永遠記住,無論文化水平高低,首先要有基本教養:包括家庭教養和社會教養。簡單講,在家尊老愛幼,在外遵守社會秩序。”陳道明說,“吸毒,就是沒教養。”
作者: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