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柏林第4日:阿根廷導演處女長片《恐懼史》獲讚 正文

柏林第4日:阿根廷導演處女長片《恐懼史》獲讚

2024-12-28 17:21:42 来源:鹹嘴淡舌網 作者:百科 点击:617次
柏林第4日:阿根廷導演處女長片《恐懼史》獲讚(圖1)
《十字車站》劇照
      電影網訊 當地時間2月9日,柏林柏林電影節進入到了第4個比賽日的第日進程。在當日的阿根主競賽單元裏,上映了三部電影。廷导分別是演处德國影片《十字車站》、阿根廷影片《恐懼史》,女长以及備受關注的片恐《女性癮者》。《女性癮者》已經在不久前舉辦的惧史聖丹斯電影節上“秘密放映”了一場,此番也是获赞以展映片的身份來到柏林電影節的。在媒體評論處,柏林兩部競賽片的第日口碑都不差。       非競賽單元方麵,阿根著名電影導演讓·穀克多1946年的廷导名作《美女與野獸》在修複單元上映。這部影片被認為是演处眾多版本的《美女與野獸》中最具有藝術個性和技術先鋒性的一部。巧合的女长是,在本屆柏林電影節的第九日,一部新版本的《美女與野獸》將在主競賽單元以非競賽片的身份展映。台灣導演趙德胤執導的電影《冰毒》和卓立執導的《白米炸彈客》也在全景單元上映。而同樣來自台灣的蔡明亮導演的《西遊》也在全景單元裏做了特別展映。
      在第五個比賽日裏,將上映三部競賽影片。中國影片《推拿》,挪威影片《失蹤順序》以及新浪潮老將阿倫·雷乃的新作《縱情一曲》都將與觀眾和評委見麵。   《十字車站》:信仰的問題       當日在主競賽單元亮相的《十字車站》是今年參與柏林的第三部德國電影。影片有一個宗教的主題。影片的導演迪特裏希·勃律蓋曼(Dietrich Brüggemann)並不為人所熟知。他1976年出生在慕尼黑,但卻在德國南部和南非長大。1997年,剛剛大學畢業的他開始了一個“文藝青年”的廝混生涯。二十餘年的時間裏,他做過攝影師、作家、編曲、作曲等等職業。而為他確定名聲的,還是他所執導的那些音樂電視作品。他有三部作品都曾經參加過柏林電影節的非競賽單元。最近的一部叫做《跑吧,如果你可以》。這是一部笑料密集的情節劇,雖然沒有太大的反響,但在很多電影類的學校裏,這部電影卻常常被播放。
      影片《十字車站》的主角叫做瑪利亞,她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女。她生活在困擾和矛盾之中。在學校,他是一個典型的十幾歲的懷春少女,擁有一些正常的興趣愛好和社交,和同學之間關係也不錯;但是她的家庭卻不是那麽正常。她的家庭是一個嚴格遵循教義、極端傳統與保守的天主教家庭。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瑪利亞的所思所想所做,都要接受上帝的檢視。而自從家裏人對她的行為嚴加管教之後,瑪利亞就一直生活在恐懼之中。她恐懼自己的行為不檢點,更加恐懼自己的荷爾蒙的分泌以及青春期的到來。瑪利亞的媽媽是一個行為怪癖而古典的女人,她一直強調瑪利亞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思想。當她的母親希望她能犧牲自己來換取弟弟的健康的時候,她和女兒的衝突就難以避免。而每當有矛盾爆發的時候,瑪利亞的父親卻總是沉默不語,默默地在家裏成為了無語的影子。這個時候,極度渴望能滿足所有人要求的瑪利亞發現自己漸漸變成了矛盾的中心和製造者。她隻有在宗教信仰、家庭問題、社會問題和生命問題中間做出犧牲或者是逃離的選擇。
      在這部電影裏,迪特裏希·勃律蓋曼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兩難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裏,他創造了瑪利亞這個典型的人物。而且,他用了MV式的鏡頭語言,和分段式的表述方式,為我們展示出了這個十幾歲的女孩的十四種情緒和思維的麵向。整部影片有十四個章節,每個章節都有一個關於宗教的標題,在這些紛繁的情緒語言中,信仰和對上帝的所謂的“情結”成為了一條隱藏的線索。在影片中,迪特裏希·勃律蓋曼並沒有考慮上帝是不是存在,而是用了一種沒有質疑的方式詢問人們應該如何去理解宗教信仰,如何去審視什麽是犧牲,什麽是奉獻。這些宗教裏時常會談及的內容,在生活中出現的時候,人們會怎麽辦?到底是尊重信仰還是尊重生命?
      影片在媒體處所得到的評論可以說相當不錯。cine-vue給出了四顆星,並稱:“影片的章節充滿了激情,剪輯優美,完全展現出了導演的功力。更重要的是,迪特裏希·勃律蓋曼沒有陷入形式主義的窠臼,轉而用了一種優美、自然的方式將影片拍攝了出來。可以說,在幽默和直接、在可笑和簡潔中間,迪特裏希·勃律蓋曼獲得了平衡。”《綜藝》雜誌稱:“可以說這是一部舉重若輕的電影,雖然影片所探討的問題並不輕鬆,但是迪特裏希·勃律蓋曼卻用了一種輕鬆的方式來將其表現。這是非常出任意料的。他和自己的妹妹一起完成了這部電影,兩個人親密無間的合作,像是一道光芒射進了無趣而嚴苛的宗教世界。影片如果能在藝術院線上映,應該會獲得不少的擁躉。”對於女主角利亞·馮·艾肯的表現,《好萊塢報道者》評價稱:“她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她所塑造的這個被夾在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和自我生活中的女孩,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十四個章節和十四種情緒的麵向,都被她表現出來了。”《每日銀幕》則把影片和邁克爾·哈內克的故事相比較:“兩者都在探討生死問題,都在就愛那個數宗教問題,都在表達人性,本片有著極強的觀賞性,也有很深刻的意義。”

柏林第4日:阿根廷導演處女長片《恐懼史》獲讚(圖2)
《恐懼史》柏林獲讚   《恐懼史》:備受讚美的處女作       《恐懼史》是阿根廷導演本傑明·內斯塔特(Benjamin Naishtat)的長片處女作。本傑明·內斯塔特1986年出生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隨後在家鄉成長,並從當地的電影學院畢業。畢業之後,本傑明·內斯塔特開始拍攝短片和一些實驗電影。2010年,他的短片《遊戲》參加了戛納電影節。2011年,這部短片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獨立電影節上拿到了最佳短片獎。翌年,他拍攝的實驗電影《曆史罪惡》在整個歐洲巡展。目前,傑明·內斯塔特除了在阿根廷工作之外,還是法國的一家劇場機構的駐場藝術家。而今年參加柏林電影節的《恐懼史》則是他的長片處女作。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很平淡的故事,毫無疑問,他聚焦的是阿根廷這個國家內部的現狀和亂象。影片的故事發生在炎熱的夏天,整個城市都被炙烤的冒出了油,而警察和罪犯也沒閑著,混亂、暗潮、洶湧而來。隨著一架警用直升飛機在一個戒備森嚴的社區上盤旋低吼,所有人都知道有大事即將發生。隨後,整個城市便陷入了混亂和不安之中。
      本傑明·內斯塔特在這部處女作裏所展示出來的力量性和社會責任感缺失不容小覷的。影片所指的“恐懼感”,實際上是他對阿根廷社會越來越大的兩極分化的一種擔憂。無論是經濟崩潰還是人身傷害抑或是政治崩潰,都是巴阿根廷社會的隱憂和人們所恐懼的內容。在影片中,本傑明·內斯塔特的攝影機遊走在社會的各個階層之中,展示的是整個阿根廷社會的傷疤和痛楚。幾年之前,阿根廷的經濟遭受到了經濟危機的打擊,所以從政府到普通人民都惶惶不可終日,而這種恐懼感,漸漸成為了一種分離社會的催化劑。在這種蠱毒的毒害下,阿根廷社會開始了分崩離析的過程。而這種階級的分化、社會的倒塌,正好為本傑明·內斯塔特提供了創作的沃土,在這裏,他創作了《恐懼史》,而這部電影,也就是本傑明·內斯塔特寫給阿根廷社會的一封總結信。
      這部處女作拍攝得非常奇特,奇特之處就在於,本傑明·內斯塔特沒有直接在電影中表現那些令人恐慌的內容和人物。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拍攝《大白鯊》的時候,就明白,一個導演需要展現的是人們對大白鯊的恐慌,而不是展示大白鯊本身。但是在《恐懼史》中,本傑明·內斯塔特更進一步,他也沒有表現人們的恐慌,隻是表現了人們並不舒服、並不如意的生活本身。通過這種別扭的生活和難以被平複的心情,來展示這個社會的動蕩和不穩定。《綜藝》評論說:“對於影片中的恐懼的來源,本傑明·內斯塔特沒有給出任何解釋。他沒有說這些恐懼的人是誰,也沒有說這些恐懼的事是什麽,他隻是表現了阿根廷人們的生活,並且借此展示了人類最普遍的人性。對於這個國家,本傑明·內斯塔特並沒有表現出鄉愁和留戀。但是相對情感的表達,本傑明·內斯塔特做了一個嚴肅、透徹的旁觀者。”《好萊塢報道者》評價影片稱:“影片沒有什麽故事情節、也沒有什麽人物形象,有的隻是一群阿根廷人的生活和他們自己。本傑明·內斯塔特沒有解釋任何事情,但是所有人都能感覺到暗流的湧動和人們心中的那種不確定性和不安感。影片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應該說,這是一部極佳的處女作。”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柏林放映後不久,就被新晉的多哈電影學院選為了第一批資助對象。多哈電影學院去年在戛納成立,專門資助和幫助拍攝處女作或者是第二部電影的導演。該機構會資助導演拍攝影片,統籌劇本、尋找演員並且幫助發行等等。據了解,《恐懼史》是今年的多哈電影學院資助的20部電影項目中的一個。
作者:熱點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