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層妖塔》等IP電影票房低迷
不知從何時開始,电影低迷电影電影業開始追捧IP概念:流行音樂、票房暢銷書、表现不创甚至一句口號都成為了電影界追逐的公司概念,在追逐IP的利用過程中誕生了《小時代》這類叫座不好叫的電影,亦出現了《新華字典》類的电影低迷电影奇葩電影。
但盤點今年電影,票房追捧IP電影鮮有創造票房神話者,表现不创陸川的公司《九層妖塔》,《華麗上班族》,利用《港囧》等IP電影代表作,电影低迷电影其票房用“大失所望”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票房而一麵傳統電影公司遭遇IP電影滑鐵盧,表现不创而另一麵互聯網電影公司卻在加緊整合線上閱讀、公司甚至遊戲公司等資源,利用誓要徹底打通線上IP與電影業之間的種種障礙。而在筆者看來,互聯網電影的生命力在創造IP而非搶占IP。
IP創造是衡量互聯網娛樂公司的唯一標準
當如今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都在談論借勢IP之時,許多人都會懷念“天涯”的頂峰時期,一大批優秀作家創造了無數令人矚目的內容,也就是今天的IP。互聯網公司應該將工作第一重心放在創造IP上麵,即為創造者提供寬鬆的創作環境和豐厚的匯報,以不斷刺激作者創作更加優秀的內容。
可是事實上自“天涯”沒落之後,互聯網的原創內容愈加稀少,可計入IP的少之又少。微博小聰明式的短平快帶來的是20秒的愉悅,單個內容生命過短,而隨著移動時代所謂碎片化時代的到來,以微信訂閱號為代表的所謂內容原創平台也淪為“口袋漫畫”式的短片作品,無論文字、圖片亦或是視頻皆以“短”為榮。
而此前曾經掀起巨大反響的網絡文學垂直網站,近年來也鮮有優秀作品推出,無論《甄嬛傳》或是《尋龍訣》《九層妖塔》都是論壇時代的產物。
嚴格意義上說,移動時代的閱讀習慣是不利於優秀作品產出的,創造IP基本也是衡量一家互聯網娛樂公司的唯一標準,在此情況下互聯網公司不將重心放在培育原創土壤上麵,卻建立電影公司不斷透支網絡IP,能取得理想效果麽?
電影公司利用IP不如創造IP
當所有電影公司都在談論IP之時,我們不妨回顧下創造票房神話的電影,《人在囧途》、《泰囧》、《捉妖記》等,莫不是原創的產物,而相反借助IP有較高人氣卻遭遇票房滑鐵盧的也不在少數,如《道士下山》、《金陵十三釵》等等。多數IP電影票房多在中間地帶,如《左耳》《何以笙簫默》。
不難發現電影公司處心積慮爭奪利用IP所取得成績也不過爾爾,而有電影人靠實力卻創造了一個個知名IP(如徐崢的“囧”係列)。IP電影有影響力,天然有市場,這也是電影人喜歡翻拍老電影的原因,但一萬個人裏有一萬個《紅樓夢》,觀眾會帶先入為主觀念觀影,IP電影往往眾口難調,難以令所有人滿意。
在筆者看來,電影人爭IP有原創力所限,尋求小說以及其他作品刺激創作,而互聯網公司本身作為內容原創企業,更應將重心放在原創IP方麵。撰稿之前筆者注意到某知名互聯網成立影業公司,要將旗下網遊改編成電影,效果如何筆者真是十分悲觀。
互聯網電影公司應淡化IP量
在IP說法之前,每年上海電影節傳統電影公司都會標榜自己儲存了多少劇本、小說,而如今互聯網公司對外仍然要通過熱門遊戲、熱門小說等所謂IP儲存量來標榜自己,互聯網電影公司在此與傳統電影公司幾乎無任何進步。
在筆者看來,互聯網電影嚴格意義是電影產業的整合者,應該變IP比拚為IP土壤比拚。
電影創作者孵化
互聯網對電影創作者的孵化主要從視頻網站開始,如今大熱的《筷子兄弟》也是借助優酷與中影的活動創造《老男孩》一炮打響。不久前阿裏影視宣布建立十億“A計劃”基金以孵化優秀的電影創作者。
電影不僅是一門生意,更是一門藝術,互聯網電影公司應該為電影創作者提供更多機會,電影行業的人才不斷湧現,中國電影也才有希望不斷前進。當前電影投資動輒數億,多數青年電影人難以拿到投資,阿裏影業此次孵化對電影行業影響甚大。
大家當然還都記得《瘋狂石頭》,這部也是劉德華的“亞洲新星導”的投資項目,僅僅300萬投資換得2006年2600萬的票房,寧浩也一躍成為國內一線導演。
IP持續生產力
此前有聲音以為內容創作者需要的僅僅是金錢的收益回報,其實不然,除了金錢物質回報之外,創作者更在意自己的作品是否有一個廣為傳播的基礎,以及自己是否能獲得金錢之外的利益,如知名度。
當一個個“段子手”成為微博既得利益者時,不少已經開始謀得更高追求:創作劇本、拍電影、當演員當導演,萬合天宜和大鵬的背後創作者就多是段子手出身。
對於互聯網公司而言,挖掘優秀創作者,為創作者提供生存通道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傳統互聯網平台多隻能為創作者提供“名”,理想背後的實現全是要靠自己,而互聯網電影則是要通過自己所處平台為更多創作者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讓創作者隻專注於創作。這才是其具有源源不斷創作力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