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導演們多有著自己強大的玩转製作資源
新導演執導、中小成本投資卻換回巨大票房收益的电影大导“奇葩電影”,幾乎挑翻了自《英雄》起所建立的新江所有大片法則,而新導演新作品的湖制成功讓人看到希望,也似乎看到了一套適者生存的作资新法則。江湖新規則,源强演得有好或許正在悄然間有序地建立著。功力
導演:可以是玩转新人但基本功要過硬
綜觀這些成功的中小成本的電影,其導演雖然在導演界都是电影大导新人,但卻基本都是新江科班出身。徐崢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湖制曾在影視劇、作资話劇中塑造了多個詼諧的源强演得有好形象,因此其處女導就瞄準自己擅長的功力喜劇題材。趙薇和薛曉路都是玩转北京電影學院的碩士生,一個導演係、一個文學係。而薛曉路此前就已經是知名編劇,其自編自導大獲成功的《北京遇上西雅圖》就展示了能講一個好故事的功力。
知名影視劇評論人李星文說:“學習某一項專業是打基礎,好比拿到一個從業資格證書,導演此前學過的專業體現在電影裏是順其自然的事。香港電影圈裏不少導演,像陳木勝、彭浩翔其實都不是導演出身,但靠在片場摸爬滾打多年以及天賦悟性而成為導演。”
故事:可以狗血但請先接地氣
大熱電影的故事一般要接地氣,可以狗血可以另類,但一定是被關注的現象和有共鳴的話題。而且,近兩年一票“圈錢”電影,如《失戀33天》、《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小時代》等,都是根據暢銷小說改編。而《爸爸去哪兒》、《北京愛情故事》則分別以熱播綜藝節目和熱播劇為依托。在院線上“混”的華語電影,沒點“群眾基礎”都不好意思談票房,“群眾基礎”也是接地氣的一種體現。因此,哪怕《小時代》這種被狠狠批判的電影,強大的粉絲群就是它的地氣。
李星文說:“這就是群眾基礎決定票房成敗。現在的觀眾越來越不喜歡費腦細胞的片子,看電影就圖個放鬆。在這樣的前提下,選擇那些已經被證明過受歡迎、受喜歡的故事就更加理所應當。”
製作:成本要控製但製作資源要強大
這批新人導演中,演員轉導演的現象特別普遍,徐靜蕾算是其中比較早成功的,接著成功的是徐崢、趙薇、陳思誠。身為明星,他們有人氣更有人緣。因此,當他們轉型為導演,即使沒有很多大片那麽大的投資成本,但他們卻能憑借自身的影響力,獲得較多的製作資源。
趙薇拍《致青春》超時又超支,這要擱在別的新人導演身上,估計片子早夭折了。但因為是趙薇,製片方能夠繼續掏錢把片子拍完,還請來關錦鵬當監製、李檣當編劇、王菲唱主題曲。知名青春文學作家郭敬明首部導演作品,就集結楊冪、柯震東、郭采潔等一堆青年偶像主演,還有台灣偶像教母柴智屏監製,底氣十足。最近又一個跨界導演的明星是鄧超,就拉來人氣紅星楊冪和自己搭檔領銜主演。某資深電影人告訴記者:“成功跨界的殺手鐧就是刷‘人情卡’。除了明星本身的光環以及強大的觀眾基礎,更重要的是,他們往往擁有強大的人脈資源,即使不是明星,像薛曉路這樣之前是編劇,郭敬明之前是作家,其實他們也擁有很多圈內資源。”
其他:請重視類型片分類和大數據營銷
眼下的華語電影市場讓我們看到,國產電影越來越注重類型定位。你最好在打算拍這個片子之前,就先通過一套大數據分析出片子的主要受眾會是哪些人群。然後根據這些受眾的不同特點進行定向營銷。比如《小時代》拍攝時,郭敬明就明確表示該片是為《小時代》原著的粉絲“服務”的,其他人愛看不看;而《爸爸去哪兒》甚至通過綜藝節目的收視率預測出了電影的基本票房。
電影製片人李超說:“品種繁多、形態各異的國產類型片受到中國觀眾的青睞,為他們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毫不誇張地說,近年來,觀眾看國產片的熱情主要是被逐漸形成的類型片點燃起來的。”影評人魚非魚則表示,“說服觀眾買票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靠宣傳,一種是靠口碑。真正體現電影質量的是口碑,是你周圍的人看過電影後對電影的評價,但口碑發生作用往往需要一定時間。因此剛開始,還是要靠宣傳。類型定位,一方麵是讓電影更能根據經驗迎合大眾;另一方麵是給沒看過電影的觀眾一個相對確定的期待,從而能夠讓觀眾更容易選擇自己喜愛的影片,也更容易讓電影找到合適的受眾,這對電影產業是個良性循環的促進。”
作者:焦點